Sunday, May 24, 2015

《香港口琴70年》內容摘要

《香港口琴70年》一書於 2004 年 8 月出版,配合 2004 年 8 月 3 至 9 日香港所主辦的第五屆亞太口琴節活動,由香港口琴協會策劃,陳國勳先生擔任主編,在香港三聯書店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下出版,此書在臺灣的銷售則由臺灣商務印書館為總代理。
此書的內容規劃為五個大章節及附錄,分別是:〈第一章:口琴的發明、演進與傳入中國〉,〈第二章:中國內地口琴音樂概述〉,〈第三章:香港口琴音樂概述〉,〈第四章:香港口琴界風雲人物〉,〈第五章:香港口琴名家、作曲家隨筆〉,茲簡要摘錄說明如下。
第一章:口琴的發明、演進與傳入中國
從「笙」的歷史淵源介紹其傳入歐洲的歷史脈絡,口琴如何被發明出來,和來(Hohner)口琴廠的興起,口琴從德國傳入日本。在中國,口琴在 1920 年代逐漸普及,1930 年代開始有口琴製造廠,並有多種品牌商標的出現,1937 年抗戰之後中國口琴開始外銷,並介紹 50 年代後中國口琴製作概況,其中「文革」期間中國口琴的銷售並沒有衰退,2002 年香港創辦了「口琴藝坊」生產高品質口琴。
第二章:中國內地口琴音樂概述
記載 1913 年時年 8 歲的王慶勳先生在台灣彰化買到日文口琴教材自學口琴,1917 年陳劍晨先生在浙江吹奏「洋蕭」(簡易口琴),以及 20 年代開始北京各地的口琴活動,1926 年王慶勳先生在上海成立「大廈大學口琴隊」為中國第一個有組織的口琴隊,1929 年於上海外灘成立「中華口琴會」,1932 年石人望先生於上海成立「大眾口琴會」,之後各口琴團體及口琴活動如雨後春筍般湧出。
本章並談及中國內地的口琴音樂創作、電台傳播,也各以獨立章節分別簡介中華口琴會(王慶勳)、中華口琴會(王慶隆)、大眾口琴會(石人望)、以及上海口琴會(陳劍晨)。
第三章:香港口琴音樂概述
香港口琴發展的歷史溯及 1930 年阮玲玉、金燄合唱《野草閒花》,由孫成璧吹奏口琴伴奏的紀錄,逐年介紹香港口琴發展及歷年重要口琴活動,延續至此書出版年份。本章特別介紹「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口琴樂隊」(The Chinese Y.M.C.A. of Hong Kong Harmonica Orchestra),顯示其對香港口琴音樂的重要性。本章也介紹香港口琴音樂創作概況,並表列 1999 至 2004 年香港作曲家口琴作品紀錄。
第四章:香港口琴界風雲人物
香港複音口琴大師梁日昭先生早期在上海研習口琴,1948 年回到香港奉獻於口琴推廣及教學,享譽國際。青年會口琴隊的熊翰章先生主要貢獻於指揮口琴隊,為口琴編介古典音樂,50 至 60 年代青年會口琴隊由全複音口琴逐漸引進半音階口琴演奏。香港半音階口琴大師馮安先生對於半音階口琴音樂的鑽研極為透徹,領導青年會口琴隊逾半世紀,香港大部分半音階口琴界的主要演奏者皆受他影響。
徐德明先生為香港著名的口琴獨奏家,以半音階口琴演奏中國民族音樂,70 年代起錄製多張唱片,深受國際肯定。李尚澄先生致力於青年會口琴隊指揮及曲目改編,融合口琴樂器和中國音樂。何頡勳先生為香港第一位口琴獨奏家,舉辦多次口琴獨奏會及口琴協奏曲演出。英皇口琴五重奏成立於 1987 年,演奏的曲目跨越中西文化,為英皇五重奏撰寫的口琴原創曲達 20 多首。
第五章:香港口琴名家、作曲家隨筆
香港半音階口琴之父劉牧先生闡述 50 多年的往事,1951 年與夏理柯教授開啟合作,1959 年登上紐約卡奈基演奏廳舉辦口琴獨奏會,在美國發展口琴事業,1986 年回到香港。1955 年出版的《半音階口琴》為口琴的經典書籍,書中對於其他樂器的理論多有研究,譬如提及橫笛的舌法如何僅能侷限性的用於半音階舌法表現上。
劉俊雲先生自 1956 年參與青年會口琴隊,擔任獨奏代表,1985 年移居加拿大,在卑詩省推廣口琴,文中述及馮安先生及青年會往事。
柏加先生(Dave Packer)英國人,曾旅居法國巴黎、泰國曼谷,1975 年遷居香港,為香港唯一的爵士口琴手,文中述及口琴吹奏點滴。文中他也堆崇 Tommy Reilly、Larry Adler、Toots Thielemans對口琴的貢獻,這裡節錄原文: “When I was young, all the harmonica players used to argue about who was better, Tommy Reilly or Larry Adler? In Hong Kong I still hear the same argument. There are few things that annoy me more. These two, plus Toots Thielemans, have done so much to bring respect for the instrument. Among more creative musicians it’s felt that when you get to that high standard of playing as they did, it’s like asking if blue is more beautiful than green, so I hope you’ll help me to bury the subject.”
許翔威先生在 20 多年間創作約 150 首樂曲,口琴相關作品多達 15 套,於香港口琴協會成立時獲邀為榮譽駐團作曲家。文中探討為口琴作曲的獨特性,提及他與香港口琴樂隊及演奏家的合作,以及口琴原創音樂的發展路向;他也說到古琴與半音階口琴組合的效果,以及弦樂與口琴搭配的相關論述。
作曲家梅廣釗先生討論以口琴五重奏混合其他樂器的創作,作品包括《紅映雪語組曲》、《秋山紅葉組曲》、《香江素描組曲》、《彩雲追月狂想曲》、《口琴樂隊前奏曲》等。
作曲家麥偉鑄先生討論現代口琴音樂創作。
作曲家陳明志先生專研亞洲民族音樂及現代音樂創作,《坐看雲起時》為一跨領域藝術作品,結合口琴五重奏、舞蹈及燈光設計。
附錄篇
附錄1  中國內地口琴書籍一覽
表列 1927 至 2000 年間中國各省市出版口琴書籍。
附錄2  中國內地口琴刊物一覽
簡述 1931 年起口琴刊物出刊概況。
附錄3  30-50 年代中國內地口琴唱片一覽
附錄4  30 年代在中國流傳的外國口琴唱片一覽
附錄5  香港口琴書籍一覽


註:
三聯書店 - 香港口琴 70 年
Hong Kong Harmonica Association 香港口琴協會
http://www.hkharmonica.org/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