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31, 2006

Sea Lions

We enjoyed the weekend walking to the Fisherman’s Wharf in January, 2005. There were hundreds of Sea Lions along the coast. They barked loudly. They were so likable. Sometimes they might struggle or chase. However, we appreciated that most Sea Lions sleeping so comfortable on the planks.

Sunday, May 28, 2006

Listening to SFS in January 2005

I studied a Physics course in San Francisco in January, 2005. I listened to the concert performed by San Francisco Symphony in the evening. The picture is the appearance of Davies Symphony Hall which is close to the San Francisco City Hall. San Francisco is a busy city with crowded people and buildings. Fortunately, it was not too cold in San Francisco in January. My heavy jacket was useless. The location of Davies Symphony Hall is far from my settling hotel in the downtown. It took me more than half hour to walk through streets. That was an unusual experience.

Saturday, May 27, 2006

回味舊文章 2004.11.19 中國時報

節錄 張榮豐副院長文章 學術研究與政策規畫

「政策研究」和「學術研究」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一、學術研究在解決「為什麼」的問題,而政策規畫在解決「如何操作」的問題。
二、學術研究大部分是過去導向,尤其是社會科學方面。而幾乎所有的政策規畫都是未來導向,所有主政者莫不關心未來。
三、學術研究常是屬抽離時、空因素,以建立理論模型的工作;而政策規畫則非常重視時間和空間因素。
四、學術研究由於要探討現象背後的原因,即因果關係或發現真理,所以不能先有價值判斷,必須實事求是,否則容易誤導研究結果。但任何政策規畫都有明確的目標或價值觀,否則即無法規畫達成政策目標之策略。一旦政策目標確立後,也同時可以確定那些資訊是攸關的(Relevant)或有意義的。
五、學術研究使用的工具以分析性為主;而政策規畫由於重視如何操作,所以使用的工具較具操作性。
六、學術研究允許個人或小團隊的研究,但政策規畫則是系統工程的概念及產物。政策研究不只須整合不同專家,而且相當重視時序。
最後,政策規畫永遠要準備應變計畫,因為未來是不確定的,對手的反應也是不可掌握的。所以學者可以意氣風發,但幕僚人員永遠要戒慎恐懼。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文章的價值在於它的可長可久,不因人的生與逝而改變。學術研究是要找出可以定性定量的真理;政策研究是要讓主事者所做的事情成為真理,尤其是未來的事。因此真理的定義隨詮釋角度的不同而不同。事情沒有對或不對,只有應用性、適用性的問題,工具也是一樣。

Trip to Great Canyon

We traveled the Great Canyon in the weekend in January, 2006. It took us 6 hours to hike down to the Skeleton Point and back, since noon to the sunset. We are 5 guys. Two guys are from Taiwan, including me; others are from mainland China. We drove from Phoenix to the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at Friday night. We rested in the inn. We enjoyed the sight of sunrise at Great Canyon and others trips.

已過去的音樂會節目

有些有去聽,有些沒有:

February 23-25: Zukerman, Viola & Conductor, Mozart: Overture to The Marriage of Figaro, Mozart: Duo for Violin and Viola
Mozart: Sinfonia Concertante, Mozart: Symphony No. 39
http://www.dallassymphony.com/concert.php?cid=21
小提琴雙傑之一,祖克曼,慶祝Mozart誕生250週年,拉奏中提琴演出感動人心的「交響協奏曲」

February: 魔笛
達拉斯歌劇院
http://www.dallasopera.org/

(Fort Worth) April 4: Perlman, Violin,
http://www.fwsymphony.org/fwso0304/pages/c_0506perlman.asp
小提琴雙傑之一,帕爾曼,不用介紹了

April 11: Lang Lang Piano Recital
http://www.dallassymphony.com/concert.php?cid=35
郎朗,享譽國際的中國年輕鋼琴家,史坦威鋼琴代言人,初次在Dallas登台
http://www.langlang.com/

April 20-22: Harell, Cello, Robert X. Rodriguez: Musical Dice Game, Haydn: Cello Concerto in D Major,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http://www.dallassymphony.com/concert.php?cid=23
哈瑞爾,名大提琴家;海頓大提琴協奏曲;理查史特勞斯交響詩:英雄的生涯

May 4-7: Shaham, Violin, Copland: Appalachian Spring Ballet Suite, Barber: Violin Concerto, Elgar: Enigma Variations
http://www.dallassymphony.com/concert.php?cid=18
夏漢,名小提琴家;柯普蘭:阿帕拉契之春;巴伯小提琴協奏曲;艾爾加:「謎」之變奏曲

May 11-13: Bernstein: Chichester Psalms (May 11th and 12th program only), Mahler: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http://www.dallassymphony.com/concert.php?cid=16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May 18-21: Michael Roll, Piano, Szymanowski: Concert Overture, Schumann: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Mussorgsky-Ravel: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http://www.dallassymphony.com/concert.php?cid=24
舒曼:鋼琴協奏曲;穆梭斯基:展覽會之畫

四月份三場音樂筆記之三

四月音樂第三輪之三

關於Robert Xavier Rodriguez的Musical Dice Game
(Rodriguez如果翻成「羅德利果」並不恰當,在這裏只好保留原名;另一方面,羅德利果其實指的是著名的「阿蘭費茲吉他協奏曲」的西班牙作曲家Joaquin Rodrigo。)

底下引述節目單裏的段落文章:

Philosophy, Science, and Music

Musical Dice Game draws on philosophy and mathematics, as well as more conventional musical principles such as variations, multiple voices, and the string instruments. In his composer’s note, Rodriguez refers to three important historical thinkers: Pascal, Heisenberg, and Einstein.
(撰文者:Laurie Shulman)

節目單裏提到帕斯卡是個科學家也是個神秘主義者,提出機率理論用以解釋骰子的現象,另一方面他也對於我們現在稱為流體力學的微積分領域做出了貢獻。關於海森堡,則是說明他的測不準定理獲得諾貝爾獎對於Rodriguez的啟發。至於愛因斯坦,文中提到愛因斯坦是個拉奏小提琴的音樂愛好者;他的一個表兄弟Alfred Einstein是義大利情歌的權威詮釋者,也寫了葛路克、莫札特、舒伯特、舒茲等人的自傳;因而影響了Albert愛因斯坦,偉大的科學家也是一種藝術家。

Musical Dice Game (World Premiere)
Robert Xavier Rodriguez
Born June 28, 1946 in San Antonio, Texas. Currently residing in Richardson, Texas.

This new composition is based on an 18th-century piece attributed to Mozart.
The composer calls it “a festive musical layer cake”.
Notice the placement of the strings on stage – two solo quartets, two string orchestras.

底下連結是作曲者自己對於Musical Dice Game(音樂骰子遊戲)的解說、報評,以及作曲者的相關介紹:
Robert Xavier Rodríguez : Musical Dice Game
Robert Xavier Rodríguez

四月音樂第三輪之四

要談哈瑞爾如何詮釋海頓大提琴協奏曲沒什麼意思,要看哈瑞爾和Litton和樂團三者之間如何互動才值得玩味,並構聽者的互動,這是我做為一個聽眾可以隔岸觀火的好處。

先拉回郎朗,我坐在聽眾席相當前面的地方,左翼第二排,所以郎朗進場退場都會從我面前走過,那是一個聆聽效果相當不好的地方,為了省錢只好這麼辦;郎朗走進舞台時的腳步聲我聽得相當清楚,他是很慎重的在走路,走台步,幾乎是閱兵隊伍的前進步伐,那是他的人生智慧,抬頭挺胸,兩手刻意去做行走時的擺動,左手擺幅比右手大很多,是不協調的;這樣的進場,我對於他音樂處理的方式就有了些心理準備。哈瑞爾的進場,相當輕鬆,左手高舉大提琴和弓跨越樂團,右手招呼著指揮Litton一起進場,步伐輕快,讓大提琴落在他的座位前面,然後向聽眾行禮,他的微笑和喜悅的神色是不做作的。郎朗行走時的肌肉較為緊繃,後來我認為那是他要調整彈琴的力道,必須保持在一個狀態之上;郎朗的左手比右手有力,我認為這是刻意訓練的結果;期待有一天能看到他行走及彈琴力道分配能有些改變。哈瑞爾坐在位置上的調音動作相當隨性,好了就好了,請指揮Litton開始指揮樂團吧。

獨奏者、指揮、樂團三者的互動,要看身份而決定主動性在哪裡。舉焦元溥書裡的兩個例子,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托斯卡尼尼是岳父,做為女婿的霍洛維茲就看著辦,飆吧;阿格麗希是有個性的女孩子,孔德拉辛順著她,也飆吧。卡拉揚指揮王座坐了數十年,紀雪金比卡拉揚年長,不吃卡拉揚那套,樂團聽紀雪金的。拉回台灣,最著名的案例還是亨利梅哲爺爺和薛偉的事,我是小朋友,不好講話,請看官自己找資料看。講到羅斯托波維奇在台北的那場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樂團前奏很長,是簡文彬在控制的,簡文彬的指揮手法是有稜有角,進入大提琴主奏樂段時,樂曲行進速度似乎緩了下來,樂團的靈魂集中在羅斯托波維奇身上,產生不一樣的協調性、音色、及味道,羅斯托波維奇坐在第一小提琴前面,使眼色及肢體動作帶領小提琴拉奏,當然也影響到後方的木管及銅管,樂曲的氣氛變的不同,越演奏到後面,羅斯托波維奇的影響力更為緊密一體化。

Litton有壯年的瑰麗,哈瑞爾則是步入老年。曲子聽來,Litton相當尊重哈瑞爾的演奏手法,把樂團調理成哈瑞爾想要的,速度有點快、輕巧、老頑皮,此時音色的修飾不是重點,沒有必要去計較銅管或木管的音色對不對,因為哈瑞爾把海頓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改成哈瑞爾的海頓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音符及表情符號皆有改。樂曲的開始,哈瑞爾在欣賞陶醉在Litton的指揮棒中及樂團樂音中,一起跟著擺動身軀享受樂音,常會側頭看指揮或樂團進行眼神上的對話;速度是哈瑞爾要的速度,音色、樂句處理、音量也是,因此大提琴主奏進入時相當的順暢,樂團也保有一致的活躍性。哈瑞爾大提琴的音色並不是美到極點的好音色,他的指法、音準、音階準度也不是神準到毫釐不差,但他樂句的處理方式相當的下功夫,這是許多音樂家難以突破炫技迷思的地方,正如我認為郎朗還需要用他的光陰來換。

大提琴與樂團之間的協調性,當然比羅斯托波維奇的那場演出還好;因為台北那場簡文彬指揮完一段後,指揮棒交到羅斯托波維奇身上換他指揮,拿香跟著拜,就是這樣;然而哈瑞爾的這場演出,獨奏者、指揮、樂團三者之間,事前取得了不錯的平衡點,所以觀眾看不到大提琴與樂團之間的衝突。羅斯托波維奇的弓法較緩;顧德曼的弓法令人敬畏,她相當拘謹有條理,很嚴肅的看待音樂;麥斯基也是接近顧德曼的味道;比較起來,哈瑞爾的弓法上較有裝飾性,弓法有力而不威猛,輕巧中帶有十足的勁力,音階進行時的音色變換我感覺訣竅主要在指法上而不是弓法上。

BIOGRAPHY OF LYNN HARRELL
http://www.andrewlitton.com/

四月音樂第三輪之五

巴哈做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海頓做兩首大提琴協奏曲,莫札特沒做,貝多芬沒有做大提琴協奏曲,做了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和三重協奏曲,布拉姆斯做二重協奏曲,莫札特如果有拉大提琴的朋友,也許他就會做大提琴作品。莫札特的作品較為甘美,富馨香味道,海頓和他比起來較為清淡許多;海頓兩首大提琴協奏曲,像是入口即化的鬆軟蛋糕,毫不黏嘴,甜味宜人;經過哈瑞爾處理之後,像是蛋糕上多了雕花,灑了糖霜,甚至加了帶點苦味的焦糖,但還是有別於莫札特的馨香遠播,只是仍是入口即化,吃進嘴裡的甜味多了一點點稍重的口味。

DSO的弦樂處理乾淨俐落,絲毫不拖泥帶水,重音落手處更帶了輕巧感,二分音符長音以襯托八分音符短音的呈現為主,不做昂揚處理,就這樣把點點糖霜灑出來,因為長音的昂揚不是古典樂派以前的特色,而是浪漫樂派之後的處理方式。是哈瑞爾大提琴的音色帶了點苦味,但旋律線條處理極好,哈瑞爾不簡單,四條琴絃音色一致,在進行大幅度的跳音處理時還可以讓音色保持一致,他的弓法和指法無懈可擊。哈瑞爾身軀較大,大提琴擺在他身前看起來較為嬌小;有許多大提琴家演奏時會將身體略微向前彎曲,以身就琴;羅斯托波維奇仰著身軀拉琴,他把尾棒改了一個角度;哈瑞爾沒有改,讓大提琴靠在他身前,身體略仰,左手把位間的變換相當的快速順暢,他在按低音音符時手似乎還不到頸部的高度。

雙絃技法的處理是吃個味就好,並沒有刻意去加強雙絃和聲處理,因此和顧德曼及麥斯基不同,他們兩個較慎重其事,以及一切弓法的音色處理。第二樂章慢板樂章處理之美,美過其他三位;羅斯托波維奇、顧德曼和麥斯基的慢樂章處理會有靜肅凝聚感,會讓空氣止息;但哈瑞爾的喜感也在慢樂章的處理裏,旋律線條進行闡述、話語,像製糖師傅勺子下的勾芡,也像龍鬚糖那樣延展飄動,吃起來還是甜的,易於下嚥。

裝飾奏部分,尤其是第三樂章,哈瑞爾在和聽眾嬉鬧,他曲譜大改特改,和觀眾示意他是在玩哦,看他怎麼玩,時而拉弓、時而敲琴、時而撥絃,左手按按琴絃跑幾個音之後把手放到嘴裡舔幾下,而這時樂句還是沒有斷,只是用短暫的休止符來代替,或是撥絃的持續音,節拍還是在進行當中,玩夠後,以幾個音符示意樂團加入進行最後的尾奏。

四月份三場音樂筆記之二

四月音樂第三輪之一

第三場音樂會對我來講較為重要,因為我較重視交響樂曲及大提琴演出,小提琴和鋼琴並不是我需要研習的重點。DSO當家指揮Litton即將告別,以理查史特勞斯的「英雄的生涯」劃下一個暫時的句點,DSO在這兩個學期的聆聽經驗當中,水準起伏差異較大,在指揮和樂團較為用心排練的情況下,才比較有可能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演出水準。

英雄的生涯分為:
1. Der Held (The Hero)
2. Des Helden Widersacher (The Hero's Adversaries)
3. Des Helden Gefährtin (The Hero's female Companion)
4. Des Helden Walstatt (The Hero's Battlefield)
5. Des Helden Friedenswerke (The Hero's Works of Peace)
6. Des Helden Weltflucht und Vollendung(The Hero's Retreat from the World and Consummation)
共六段。是理查史特勞斯用來描寫自己的一首曲子,樂曲當中也引用了許多以前作品中出現過的樂段,譬如「唐璜」,是理查史特勞斯較為成熟時期的作品。

哈瑞爾的大提琴錄音或現場演出我並沒有聽過,以前也有很多音樂家是在我沒有預習的情況下到音樂廳聽演奏會。在很多的情況下,許多音樂家的演出都沒有讓我失望,包括郎朗、顧德曼、艾森巴哈等人,許多優秀的音樂家的傑出演奏並不需要唱片公司及宣傳的包裝,這些是心領神會的。海頓的兩首大提琴協奏曲我應該要把樂譜拿來仔細閱讀,因為這是大提琴大型作品很好的入門曲目,比德佛札克大提琴協奏曲和理查史特勞斯的唐吉軻德都好,養分均衡。

大提琴有許多樂器所沒有的優點,在我過去參與的音樂性社團中,有較多的人願意把大提琴當作音樂學習的另一個開始,包括我在內。最有名的六十歲之後開始學大提琴的人就是已經過世的前央行總裁許遠東,以前在音樂廳時曾碰到過他。大提琴是最符合人體工學的一種樂器,可以坐著舒舒服服地拉琴;大提琴的音色及音域是最接近人聲的一種樂器,人在聆聽大提琴樂音的時候很容易產生共鳴;大提琴的吟唱特性也相當突出;大提琴可以抱著拉琴;演奏者和聆聽者可以面對面進行演奏和聆聽。

四月音樂第三輪之二

還是小記一下好了,這場音樂會是這學期開學以來最重要的一場聆聽經驗,晚幾天有空時會再補上較詳細的聆聽心得。

上半場第一首曲子是當代作曲家Robert Xavier Rodriguez所作弦樂曲Music Dice Game的世界首演,他本人親自參與樂曲解說。一首具有現代風格的曲子,像萬花筒,也像刺繡一樣地針針見功夫見圖案。

哈瑞爾的出場,頓時讓我覺得前面的兩位小提琴名人祖克曼和帕爾曼好像跳樑小丑一樣不值得一提,至於郎朗則還要三十年才可能有這樣的曲意境界及慢板處理。名人是名人,人氣是人氣,價碼是價碼,大師是大師,功夫是功夫。哈瑞爾的樂曲處理,快而有勁,和兩三年前羅斯托波維奇在台北演出德弗札克的慢,反其道而行;哈瑞爾對於樂團的控制比羅斯托波維奇更為精準;哈瑞爾把海頓的曲子改了譜了,但他還是順著海頓的原味往上做提升。

下半場的英雄的生涯也聽的盡興,DSO展現出美國ㄧ流樂團的水準,整體相當平衡,許多樂段都做到乾淨俐落的程度,讓人敬佩;樂曲修飾方法則是順著理查史特勞斯的樂曲營造氣氛,實實在在。

Friday, May 26, 2006

四月份三場音樂筆記之一

四月音樂第一輪之一

四月有三場重要的音樂會,帕爾曼、郎朗、哈瑞爾。首先登場的帕爾曼到過台灣兩次的樣子,第一次來台的時候大約是我大二或大三的時候。現在的帕爾曼對我來說缺乏一些新鮮感,他琴藝的細微處在唱片裏都抓得到。帕爾曼的音樂線條很有彈性,遺憾處即是缺乏恢弘氣度及穩重感,這包括他指法和弓法的個人特色因素;音色稍甜,但比他甜的人也不少。帕爾曼現在幾歲,我並不記得;這是值得研究的地方,人在年老時演奏風格有可能會產生變化,所以,後天要去探個究竟了。

四月音樂第一輪之二

令我意外,音樂會的舉辦主要是表彰〝范‧克萊本〞的貢獻,第一夫人和國務卿萊斯都錄影談話了。〝范‧克萊本〞致謝辭,令人動容。

帕爾曼的演出,跟預想的差不多,樂團拖累了整體表現,帕爾曼在第二樂章開始出現瑕疵,第三樂章更行嚴重。整體來講,第一樂章表現的不錯,樂團整體水平調理得好,然而Fort Worth原本水準就不高,我覺得又因為市府給樂團的預算有限,使用的樂器音色有些問題,小鼓弱音音色很糟,長短笛皆有氣聲。帕爾曼方面,他的樂曲表現比祖克曼靈活許多,指法、顫音、換弓連貫處,是他的強項、特徵。第二樂章的問題首先在樂團對於慢板樂章的處理方面可以說是失職,音符僵硬、呆板,和帕爾曼的音色處理對照起來並不協調;帕爾曼在第二樂章開始有失神的狀況,高音域顫音要換到低音樂顫音時差點翻船。第三樂章的問題在於帕爾曼和樂團在演出前的排練並不充分,許多樂段的控制接連出現問題,在這裏我覺得帕爾曼老了,指法漸漸喪失準度,弓法上的問題也讓小提琴的音色變的晦暗,急中出亂,在一段獨奏中出現最嚴重的音階變換錯誤。觀眾的掌聲變得現實。

四月音樂第二輪之一

當初是希望能透過校方邀郎朗進行校園相關活動,但問題卡在大陸學生會辦事態度不夠積極,我多次與大陸人提及此事皆無下文。郎朗與李雲迪這兩位大陸年輕鋼琴家的音樂我還不熟悉,只有去年底買了郎朗的一張唱片,與巴倫波因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柴式和孟德爾頌的鋼琴協奏曲,其中孟德爾頌的G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我第一次聽到的。大約聽了四、五次以上,才漸漸釐清郎朗的彈奏風格,其實主要也是我的放音機器太糟,細微處無法立即分辨。芝加哥交響樂團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樂團,巴倫波因指揮出與蕭提相異的風格,巴倫波因是位紳士指揮家,樂團在他手中會表現得字句斟酌、咬文嚼字清晰剔透,郎朗也就在這環境中彈出鋼琴樂音,觸鍵清晰有章法。然而,巴洛克式的雕琢功夫無法勾勒浪漫藝術的纏綿情絲,亦無法大開大闔擴展情、志、肢、幹。只因,郎朗年歲還在二旬當中。

四月音樂第二輪之二

Schumann: Kinderszenen (the BEST)
Liszt: Hungarian Rhapsody No. & Petrarch (EXCELLENT)
Rachmaninoff: Two Preludes, Op. 23 (GOOD)
Chopin: Piano Sonata No.3, (Final GOOD, other movements WELL to FAIR)
Mozart: Piano Sonata K330 (FAIR)

最喜歡演奏會中他彈的兒時情景,值得拿來和霍洛維茲及阿格麗希的錄音細細比較。李斯特和拉赫曼尼諾夫皆不錯,然而拉赫曼尼諾夫曲目的駕馭能力還有上升的空間。蕭邦在快節奏部分表現很好,慢節奏部分較缺乏味道,而且聽不出來有去經營樂段與樂段之間的對話。莫札特曲目應驗了一句話:「莫札特是很難彈好的曲目。」整場音樂會下來,漸入佳境,因為曲目順序是:莫札特、蕭邦、中場休息、舒曼、拉赫曼尼諾夫、李斯特。郎朗屬於技巧派的音樂家,然而舒曼曲子所表現的情感相當不錯。

因為他的年輕,必須考慮到幾個議題:他的表現手法可以吸收歷年音樂家唱片錄音中的精華,還有D.G.大廠的加持,快速克服琴藝上的練習障礙,和進行層次提升的工作;然而進一步的突破該是什麼?其二,他大體上屬於浪漫樂曲的鋼琴家,浪漫樂派鋼琴家在二十世紀有二戰後人們需要休養生息的因素而活躍起來,然而浪漫樂派鋼琴家在二十一世紀所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其三,他是否該彈二十世紀後音樂家所做曲目?這可能不是D.G.可以主導的,因為,我們在等待大師,而不是持續消費一個商品。